問,常常是叩敲人生各種答案之門的第一聲敲擊─仔細看看「問」字,不就是一扇應聲開「口」的「門」嗎?

 

每天日常生活裏,眼睛一睜開,少不了就有著許多疑難與問題,需要打通,必須釋疑,發「問」不但很好,而且往往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提到了「問」,多半我們想起的就是開口向人詢問。尚未開口,心思其實早已先在腦中打轉過,有時短得不自覺,所謂「脫口而出」,有時苦心焦慮依然「不知如何啟口」。然而更多時候,為了尋求解答,我們必須不忘向內反問自己「為什麼」。

 

問,從小就開始。

 

「爸爸,花的顏色為什麼有紅、有黃的?天空為什麼是藍的?」

 

「老師,鴨子為什麼能夠浮在水面上?」

 

年輕時候,我們經常會問:「我愛得這麼深,可是我的心為什麼這樣難過,這麼痛?」到後來問世間最多的,恐怕是「情是何物」這一事。

 

年紀大了,也許懂得「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到了耄耋之年,眼見舊交一個個相繼離去,不免無聲歎息「誰共午甌茶」。

 

發「問」,不但是可以學習的技巧。「什麼時候應該問」,「如何才能問得對」,有時候更是需要勇氣,「勇敢」發問,尤其問「大人」當勿視其巍巍然。  

 

勇氣也是可以經由學習而攢生,我想,很多時候當我們願意放下一些已經擁有的利益,勇氣自然滋生,就變成一個勇敢的人。

 

當政治人物用力拍著胸脯說「要把臺灣打造成一個科技大國」,我們就要問「如何辦到」,當他們信誓旦旦博感情「讓我們一起追求未來的幸福」,我們就要敢問「是你的幸福還是我的幸福」。

 

大街小巷一幅幅巨大競選看板,只有空洞口號,卻從來不曾說明白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一波又一波,如此急著想要當總統做立委,競選縣市長議員,也從未清楚告訴選民打算怎麼「做」,然而一次又一次,我們也從來不曾問自己:「為什麼選舉是用拜託的」,「為什麼我們那麼輕易,就把自己一輩子的幸福權利廉價出賣了」。  

 

人,終其一生,不斷地在問。事實如此,亦當如此。

 

問天,問地,問神,也問鬼。有時含淚,有時黯然,大部分則是憤憤不平。想想,我們在滿足快樂的時候,常常很少發問,也許忘了。

 

然而,我們切莫忘記要經常反問自己——那時候「我為什麼不問」,「我為什麼不敢問」。

 

為什麼?

 

[ 講義雜誌 張伯權 2018.05.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