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以動物為伍的Pi認為動物都有靈魂,可以與牠們交朋友。但身為動物園園長的父親卻不以為然,從小就教導Pi說動物是很危險的。

 

有一天Pi全家要搬去加拿大定居,便毅然決然的要把動物一同帶走。但途中發生了船難,Pi搭著一艘救生船避開了沉船的悲劇。但在這艘小船上與Pi為伍的不只有他和一堆補給品,還有一隻名叫理查‧帕克的孟加拉虎。

 

到底Pi要如何跟一隻每天至少要吃五公斤肉的老虎一同找尋出路呢?這各位親自進戲院找答案(感情豐富者記得帶包面紙)。感想:(此片屬於「心理戰」電影,第一次可能看不懂,但多看幾次就會有許多省思與啟發)。

 

首先,Pi是個很純真的孩子,他從來不覺得動物是邪惡的,他甚至敢徒手拿生肉餵老虎。但是純真的心並不持久,他親眼目睹了自己餵食的老虎把一隻小羊撕裂。他從此開始憎恨理查‧帕克,也就是那隻老虎,他無法接受弱肉強食的現實。但是,促使他這麼想的卻是他父親,雖然是園長,卻刻意讓Pi看見老虎獵食的畫面。

 

我一直在想,要是他那麼討厭動物,又為何開一家動物園呢?他大可把動物園賣掉,再換一份工作。其實影片中沒有指明,我也不知道如何解答。但是,整部片的精華並不是這裡,而是後來船難後,Pi的漂流人生以及與老虎共患難的感人故事。

 

人,在飢餓時,是什麼都做的出來的。看起來文質彬彬的一個人,在遇難時搞不好是那個最惡毒的人。當生存戰勝了理性,連你都無法掌握自己。Pi也是如此,但是他卻懂得如何和理查‧帕克一起生活。從原本的恐懼到後來與牠的親近,都是在二百二十七天的漫長漂泊中建立起來的感情。

 

如果沒有理查‧帕克的陪同,Pi一定會失去求生的意志。因為有了理查‧帕克的存在Pi變得更堅強,才有能力找到出路。所以,最後理查‧帕克頭也不回的離開時,Pi還是心存感激,是理查‧帕克陪他走完了這一條路,是理查‧帕克拯救了他。

 

影片最後,日本的官員問了Pi沉船的原因,卻不相信他的說法。Pi又說了一個暗喻的故事。鬣狗代表廚子,斑馬代表水手,猩猩代表Pi的母親,而老虎代表Pi本人。換句話說,老虎就是PiPi就是老虎。

 

Pi原為素食者,但在飢餓之下卻吃了生魚肉;老虎在緊要關頭時也是什麼都吃得下。老虎就是Pi直接的影射,呼應Pi的父親在一開始說的:「動物的眼神就是在反射你自己。」兩個故事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將動物和人的本性連結在一起。

 

以上是我的觀點,不知道老師覺得如何呢?這部片在台灣上映九天就創下了一億票房的記紀,在奧斯卡獎中又獲得了多項提名。搞不好此片會成為下一個鐵達尼號,票房佳又奪下許多大獎。李安果然厲害,可以把一部片拍得如此吸引人。

 

唉呀!這麼說害我好像再進一次劇院看一遍,一來可以更深刻的體會當中的涵意,二來可以幫它衝衝票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