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國文課綱議題白熱化,但其實很大程度是假議題。
首先,不管文言文比例是45%至55%,或是降到30%,關鍵在於國文每冊課文數量太少,以前的每一冊只有八到十三課,新課綱乾脆就不規定了,為學生減輕負擔減到過頭,閱讀量根本打不開,學生缺乏文化素養和視野,最後就是競爭力喪失。
此前旺報曾經做過專題,大陸高中、國中的國文課本每冊課數驚人,國中甚至一冊有三十篇,還有許多不教但是必考的古詩詞背誦。台灣的國文課本篇數,幾乎只有大陸同齡學生的一半。
另外十二年國教國文課綱要求增加海洋、原住民、人權、性別議題選文是為了多元化,也是一片美意,但實踐的結果很可能變成各版本趨同。
過去幾年在「多元化」的政治正確之下,編者不敢不選,卻又因為市場考慮,不敢選得跟其他出版社版本不一樣,久而久之都是特定幾個作家作品入選。
課程減量及多元化變得左支右絀,其實是相關的。台灣國文課文數量愈減愈少,弔詭的是一線老師不覺得工作量變少,反而因為課文少、心裡不安而增加一大堆補充教材。如果仿效大陸做法,教導學生閱讀技巧,且上課前先略讀一次課文,這樣不管是白話文或文言文,教師上課時就不用把學生當作一張白紙。
課文數量增加之後,大家也不會為了古文占多少,海洋、原住民、人權、性別議題選文占多少而斤斤計較。總而言之,多讓學子承擔一些,才是打開死結的辦法。
[旺報 2017.08.19]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