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整96年基測到106年會考的寫作題目,可以發現基測題目的面向絕大多從生活經驗入手,進而思考生活事件的意義。
99 年至102年基測〈可貴的合作經驗〉、〈那一次,我自己做決定〉、〈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當我和別人意見不同的時候〉、〈來不及〉,可以發現命題的走向,希望學生能夠透過書寫對於自我成長的片段而有所追憶及省思。透過挖掘「合作」、「獨立」、「衝突」、「自省」的生命歷程,再次正視自我。
102年試辦會考的命題〈從那件事中,我發現了不一樣的自己〉走向與上述的核心思考沒有太大的轉向。〈捨不得〉(104會)、〈從陌生到熟悉〉(105會,題幹述及「其中有著苦甜的滋味,也帶給我們許多思考」),一樣著重在生命啟示的挖掘。此階段考生,正準備從國中階段跨越到高中階段,在命題的思考上,希望學生不只在學識上能夠有所成長,更希望能透過生命環節的酸甜,看見成長的刻度。這類題目的選材與結構鋪排,相當重要:如何在生活事例的細節中,抓出思考的縫隙,感思的切入點是關鍵。結構鋪排,則須考慮事例敘事方式與感思的比例。許多學生慣性於正文摹寫大量事例,末段才書寫感想,力道難以凸顯。建議同學看到這類題目時,不見得要將其定義為「記敘文」,在文中間雜記敘、抒情、論說的文句,透過邏輯思考與結構性,將自我的情感與反思傳達出來。
值 得關注的是一O三年與一O六年題目的轉向。
〈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一O三會)、〈在這樣的傳統習俗裡,我看見⋯⋯〉(一O六會)兩題可視為一個風向球,命題方向不再停留在過去傳統命題單純生活經驗的反思,考驗學生對社會諸面向的觀察。〈面對未來〉一題,第一層讓學生思考自我展望外,更挑戰學生對於未來生活的想像,學生也需對社會脈動有一定程度的觀察,諸如:「溝通能力」、「專業」、「多元思考與創新」、「豁達的處世能力」。
〈傳統習俗〉題幹的命題方式頗為創新,從歲時、祭祀、婚喪等舉例,也提及值得保存內涵與不合時宜,讓學生思考文化的流動性。這樣的命題具有一個指標性意義:已從個人生活經驗的分享邁向社會的理性思考與觀察。一旦這樣題目是允許的,那麼同學勢必不能將寫作的事例侷限在個人的生命經驗,可能須從更高、更寬廣的角度來思考。如範本卷中有學生以「原住民小米祭」、「伊斯蘭齋戒月」及「婚禮」為主題,夾敘夾議,頗受好評。
如何因應未來的寫作測驗,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1. 讀完題目與引導後,不要匡限「這樣的題目,應該是〇〇文」。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可能運用到抒情、記敘、論說的筆法,但不要限定這題目就該是什麼文體。
2. 結構面,強化啟發的文字比例與論述技巧。過去同學習慣將感想放在最後,一但要以啟發為主要論述內容,反而不知所措。建議同學可把啟發想得更為深刻,譬如:嗅覺,可以想起一個人。延伸再更深刻一點,嗅覺可視為一種私密的記憶,因為看不見、抓不著,卻無所不在。更甚者,成為一種安全感、一種象徵。例如,端午香包。
3. 保持好奇心,抓住任何機會觀察社會。觀察需要一點一滴的累積,不要總想著以後用統整的方式看新聞、報紙,關注事件背後的議論與思考,適時提問,趁機學習如何分析事件。
[ 聯合新聞網 2018.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