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整96年基測到106年會考的寫作題目可以發現基測題目的面向絕大多從生活經驗入手,進而思考生活事件的意義。

 

99 年至102年基測〈可貴的合作經驗〉、〈那一次我自己做決定〉〈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當我和別人意見不同的時候〉、〈來不及〉,可以發現命題的走向,希望學生能透過書寫對於自我成長的片段而有所追憶及省思。透過挖掘「合作」、「獨立」、「衝突」、「自省」的生命歷程,再次正視自我。

 

102年試辦會考的命題〈從那件事中,我發現了不一樣的自己〉走向與上述的核心思考沒有太大的轉向。〈捨不得〉(104會)、〈從陌生到熟悉〉(105會,題幹述及「其中有著苦甜的滋味,也帶給我們許多思考」),一樣著重在生命示的挖掘。此階段考生,正準備從國中階段跨越到高中階段,在命題的思考上,希望學生不只在學識上能有所成長,更希望能透過生命環節的酸甜,看見成長的刻度。這類題目的選材與結構鋪排,相當重要:如何在生活事例的細節中,抓出思考的縫隙,感思的切入點是關鍵。結構鋪排,則須考慮事例敘事方式與感思的比例。許多學生慣性於正文摹寫大量事例,末段才書寫感想,力道難以凸顯。建議同學看到這類題目時,不見得要將其定義為「記敘文」,在文中間雜記敘、抒情、論說的文句,透過邏輯思考與結構性,將自我的情感與反思傳達出來。

 

得關注的是一O三年與一O六年題目的轉向。

 

〈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一O三會)〈在這樣的傳統習俗裡,我看見⋯⋯〉(一O六會)兩題可視為一個風向球,命題方向不再停留在過去傳統命題單純生活經驗的反思,考驗學生對社會諸面向的觀察。〈面對未來〉一題,第一層讓學生思考自我展望外,更挑戰學生對於未來生活的想像,學生也需對社會脈動有一定程度的觀察,諸如:「溝通能力」、「專業」、「多元思考與創新」、「豁達的處世能力」。

 

〈傳統習俗〉題幹的命題方式頗為創新,從歲時祭祀、婚喪等舉例,也提及得保存內涵與不合時宜,讓學生思考文化的流動性。這樣的命題具有一個指標性意義:已從個人生活經驗的分享邁向社會的理性思考與觀察。一旦這樣題目是允許的,那麼同學勢必不能將寫作的事例侷限在個人的生命經驗,可能須從更高、更寬廣的角度來思考。如範本卷中有學生以「原住民小米祭」、「伊斯蘭齋戒月」及「婚禮」為主題,夾敘夾議,頗受好評。

 

如何因應未來的寫作測驗,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1. 讀完題目與引導後不要匡限「這樣的題目應該是〇〇文」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可能運用到抒情記敘論說的筆法,但不要限定這題目就該是什麼文體。

 

2. 結構面,強化發的文字比例與論述技巧。過去同學習慣將感想放在最後一但要以發為主要論述內容反而不知所措建議同學可把發想得更為深刻譬如嗅覺,可以想起一個人。延伸再更深刻一點,嗅覺可視為一種私密的記憶,因為看不見、抓不著,卻無所不在。更甚者,成為一種安全感、一種象徵。例如,端午香包。

 

3. 保持好奇心抓住任何機會觀察社會觀察需要一點一滴的累積,不要總想著以後用統整的方式看新聞、報紙,關注事件背後的議論與思考,適時提問,趁機學習如何分析事件。

 

[ 聯合新聞網 2018.02.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老師 的頭像
    陳老師

    黑腳丫踩泥巴-文韻工坊

    陳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