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流行打玻璃珠,哥哥帶著我到處觀戰,看到喜歡的珠子,我也會央求哥哥下場贏給我。

 

哥哥總是先掏出口袋裡的珠子數一數,然後,靜靜觀戰,或者加入戰局。

 

勝場時,他會開心地聚攏所有戰果,捧在手心,讓我把喜歡的先挑走,剩下的全塞進褲子口袋,鼓鼓一大包,兩個人笑著跳著回家。狀況不佳時,輸光所有玻璃珠,一路無言,地上拖出灰黑的,有些難過也帶著後悔的兩條影子。

 

長大後,慢慢明白,原來人很早就得面對「做決定」的課題,不管是主動又或是被動。年紀尚幼的哥哥當時並不知道,面對小小遊戲,其實經歷了複雜的心理運作:斟酌「籌碼」夠不夠、觀察對手強弱、「預測」輸贏的可能性,最後做出要不要下場的「決定」。

 

整個過程中,「結果的不確定性」,相信是大多數人處在決定時刻,最感到艱難的。尤其當可以參考的、掌握的、運用的資源不多,或者自己的意念跟社會價值觀背道而馳,難免擔憂,萬一畢其功於一役的結局卻是失敗的、錯誤的,這時,面對和承受的,不僅只是失落感,還包括或大或小的具體損失,以及抽象卻深刻的自我否定……。

 

結果的想像和承受度,才是主導著能否果敢做出決定的關鍵因素。穿著、飲食、交通、學業、工作、婚姻、醫療…,有太多的事必須做決定,每一次的決定都像是一盤賭局,「下好離手」。只是,「下」不容易,「離手」更難。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或許,當一個人不過度執著於期待的結果、試著接受各種可能的發生,這時,面對任何決定,心就會是自由開放的。

 

[張老師月刊 2014.11.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