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萬人報考的國中教育會考5月20日至21日舉行。聯合新聞網今天起推出會考衝刺系列報導,1日至3日為國文、英文、數學科;4日至5日為社會、自然科,聯合報採訪國中老師以及補教老師,指點考生最新命題趨勢、必考重點及答題訣竅,協助考生事半功倍拿高分。

 

新課綱上路後,國中會考題型更加「素養」導向,國文科考題更著重生活實踐,往年題目70題,如今雖略減題數,但數字總量不變,題目也變得更長,更考驗學生「融會貫通」的閱讀力,甚至會出現各類複合型考題。

 

國中教師提醒,近年考題文本多,閱讀力很重要,要從題目找答案並不容易,建議考生看到題目時,先判斷文章性質,再找關鍵字並選出正確答案,避免漏讀重要訊息;補教老師也提醒,近年國學常識愛考「文字遊戲」,考生不用死背太難的知識,用邏輯輕鬆應答即可。

 

 

● 國文選擇

距離國中會考倒數不到一個月,楊墨國文團隊老師陳奇瑋(阿波)分析國文科考點。他表示,史學是近年熱門考題,同一件事會給考生正史、小說,要考驗學生對人物的理解、語氣神情。國文科也愛考標點符號、形音義,其中標點符號要注意斷句、語氣,形音義去年偏難,有二個是日常常搞混用詞,另二個是文言文的意思,學生要了解白話翻譯的字詞,再去找接近的意思帶入。

 

近年國文科考法也愈趨靈活,跨領域考題層出不窮。陳奇瑋舉例,例如要學生判讀數字圖表,科普文章例如說明書,還有醫師的健康建議。去年考蘇格拉底先知題,學生普遍反映對這題很有印象,理由是日常在看網紅影片時,曾涉略過相關知識,「被學生剛好矇到」,但也代表學生可多留意日常生活知識,不排除大考也能倍感親切。

 

苗栗縣造橋國中校長林孟君也提醒,選擇題長文必考、多文本、文言文,建議學生作答時,若遇到長文,以前會說從題目找答案,但這幾年多考統整、高層次的題目,如果直接從題目找答案,很可能會漏掉訊息,好比去年出現800字長文,學生平常要習慣抓段子,先判斷是報導文學、抒情文、科普小說、故事,再去理解、分析不同性質的文本,選出正確答案。

 

近年成語題每年都會出現一至兩題,陳奇瑋表示,之前都是考成語誤用,但成語用法除了褒貶意,還有具體跟抽象、語境的考法。以語境題為例,有些話感覺合理,但說話的內容語境不符,學生若對語言拿捏不夠成熟,語境就變得很難抓,也就是學生都知道成語語意,但使用方法要特別留意。

 

陳奇瑋說,文言文克漏字、國學常識中的六書也是必考。前者挖洞讓考生填,為了做鑑別度,文白比例三比七,但在三成中有15%就會變得很難,也就是約有4至5題文言文難題;由於只剩台灣、香港用正體字,國學常識的六書考題,較喜歡考拆字跟合字、析字,類似「文字遊戲」,考驗文字如何構成。

 

林孟君表示,國中會考選文文本跨度高,三家教科書選的文本都差不多,卻也導致學生信心不足,「還沒開始讀就先怯戰」。師生考前不可能每篇文章都看過,當看到陌生文本,盡管難把每個字都讀懂,仍可以掌握重要訊息去做判斷。另也可先觀察文章細節,例如如果出現很多「曰」,這篇就是在講對話;詩詞中會有季節,從花朵、顏色可推敲,先從基本學科知識常理讀起,再回頭理解文章。

 

 

● 國文寫作

林孟君觀察,近兩年國文寫作六級分比例不高,但學生普遍反映是會寫、能寫,顯見要得高分不容易。題目以考生生活經驗為主,讓孩子有得寫,但若學生寫作層次性不足,就會流於記敘生活而缺乏感受,學生看到題目會覺得好寫,但要寫好不容易。

 

林孟君說,近年多考引導式作文,讓考生透過題目或四格漫畫延伸寫作,考生首要先理解題意、掌握情境,也要思考情境中要表達什麼,以及「你為何這樣想」。若只是描述事情,未把事情跟情感連結就容易失分,建議學生第一眼除了覺得親切、好下筆,也要思考這件事過去有什麼想法,有何感動與感受。

 

陳奇瑋也以去年作文題目「多做多得」為例,考題直白明瞭,但學生易寫難工,要五級分以上不容易。國中會考跟大學學測作文題愈來愈像,又分為知性題、感性題,去年多做多得是說理,前年未成功的物品展覽會是抒情,今年也可能會回歸抒情。

 

林孟君表示,現在學生寫作力比較「平鋪直敘」,但一件事情除了有不同面向,現在也很流行「成長」文,故事精彩畫面都是在「轉折」。今年題目還是會給考生情境引導,學生首先要能正確理解題意,避免取材、審題就讀錯。

 

距離國中會考不到20天,陳奇瑋說,最後的「守成期」不要再寫難題,記憶類考題也要懂篩選,例如書信近幾年是應用文,考一些稱謂,沒必要去硬背太難的內容;另也要寫歷屆考題,並開始涉略去年10月至今年2月的新聞,元宇宙、AI、後疫情時代等,都可能成為考題關鍵字;每一天看五個成語,20天就100個;作文部分,考生可多讀文章,或練習撰寫讀書心得,從中練習分析、撰寫文章結構。

 

 

國學常識考六書,喜歡考拆字跟合字、析字,類似「文字遊戲」,考驗文字如何構成。圖/陳奇瑋提供

 

去年考蘇格拉底先知題,學生普遍反映對這題很有印象,理由是日常在看網紅影片時,曾涉略過相關的知識,「被學生剛好矇到」。圖/陳奇瑋提供

 

[聯合新聞網 趙宥寧 2023.05.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