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宏於12月19日發的第一篇聲明稿中,內容中的錯字如:我願意「麵」對妳所有的要求、「孩子」寫成「孩紙」、「傭人」寫成「庸人」、「痕跡」寫成「痕蹟」等等。若將這些錯別字放在新型學測國文科的標準中,正符合「偶有錯字不扣分」的評分原則。這些不影響原意的錯別字不予以扣分,卻加重挫傷王力宏的形象,更衍伸出如「願意『麵』對」這種笑柄式的迷因梗,引發網民和各行銷媒體跟風。
只是,這種面對錯字不嚴謹的態度不只是王力宏的事,也逐漸成為普遍現象——「錯字文化」可能成為代表網路世代的負面關鍵詞。
「偶有錯字不扣分」成為一種普遍態度,遠比被扣分來得嚴重
回顧新型學測國文科「偶有錯字不扣分」的評分原則,大考中心考量在於:國綜非選題配分本不高,甚至有些小題只有一、兩分,若因少數錯字就失分,不但會模糊測驗焦點,且錯字扣分比重佔太高。當時這項評分原則一出,隨即引發正反方兩派意見;反方多為國文專門學者,他們認為這是當前網路上「錯字文化」的縮影。手機打字成為趨勢,快速便利所造成的錯字也容易被忽視,何謂正確已不再重要,只會培養出凡事「差不多就好」的下一代。
隨後大考中心雖強調——若錯別字為答案的關鍵用字或專有名詞,導致影響文意判讀,仍會扣分;意即若錯別字為同音不同字,不影響句子原意,則不予以扣分。但這種針對大考的評分調整,看似對學生拿分有利,卻扼殺他們「把字寫好」的基本觀念。
撇除王力宏因公眾人物形象,使寫錯字的行為被放大檢視,更因為他寫的是一份「正式聲明」。多數人在職場、生活中都需要接觸正式公文、書信,寫錯字不再只是攸關分數的小事,更是有失專業和體面的糗事。
不影響文意的錯字,也反映網路世代對文意正確度的不重視
筆者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大三學生,是108學測的學測生,未經歷過新型學測的國文科評分標準,卻也在大學中看見「錯字文化」的毒圈在語文專業科系中擴散,學生對「正確」的忽視已不僅限於錯字,更是對文意理解的不重視。
今年筆者選修系上開設的古典專門選修課程,期中考內容便是要默寫詩句;教授在閱卷後表示,不少同學默寫的詩句中多有錯字,且這些錯字正是「同音不同字」。古詩短小精練的體裁不同於現代白話文,詩句中每一字必定有其意義,若發生同音不同字的錯字現象,代表根本沒有理解詩文原意。
這很可能因為網路世代多用手機打字,在溝通上追求快速、便利性,對正確性反而不那麼要求;為求快速難免偶有錯字,也使諸如標點符號也逐漸消失在訊息中,斷句的不正確和模糊,更使文意難以理解,造成溝通效率降低。而這樣「差不多就好」的態度也被內化成一種態度,身為網路世代的學生們也深受其害,造成即便自身擁有語文專業,面對詩文、錯字仍抱著「差不多就好」的態度。
大考中心因配分重而姑息錯字,是因小失大;「錯誤」並不會消失,反而導致「正確」逐漸淪喪。調整方式或許可透過重新分配國綜非選的分數比重,或調整扣分機制,而非以忽略錯字為解決方法。
小至考試、大至生活,錯字看似不起眼,卻變成一種「差不多」心態,逐步影響日常中對文意理解的能力,以及溝通效率;在面對重要文件、公文時,寫錯字也代表個人有失專業。當王力宏聲明中的錯別字鬧劇淪為網民茶餘飯後的笑話,同時,國家教育也正姑息諸如此類的笑話繼續在未來發生。「偶有錯字」的鬧劇,其實是一場正上演在網路世代的悲劇。
[關鍵評論 謝湄君 2021.12.2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