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讀查爾斯韓第新書,「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讀者熟悉的韓第,既是寫「大象與跳蚤」的管理學大師,也是寫「第二曲線」的趨勢專家。在這本最新著作裡,韓第則是在八十六歲的年紀,以祖父視角寫了廿一封信跟孫子分享,用一生的智慧和歷練探討下一代面臨的機會與挑戰,並引導讀者一同思考人生的意義。
由於韓第寫作風格誠懇平實,也毫不掩飾自己性格的缺失及過去的錯誤,讓讀者更容易隨著他的思緒一起探索自己的人生。由於可以反思的主題實在太多了,我只能挑選一小部分分享。
在做事方法上,韓第有一個很好的提醒。書中以越戰時美國國防部長麥納瑪拉謬誤為例。他從數字作管理,來評估成敗。但是戰爭不是只看雙方傷亡人數,社會大眾的觀感及反戰文化的形成雖然看不到,最後卻改變了美國。他犯的謬誤有四個面向:第一、先衡量比較容易衡量的項目。第二、不理會無法衡量的項目。第三、假設無法衡量的項目就不重要。第四、否定無法衡量項目的存在。
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也很容易掉進類似的陷阱,只重視看得到、能量化的事情,卻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面向。例如對於學生的成績評量、同事的績效考核或是公司的發展目標,都有可能只在既有的評量框架裡思考,忘了其他不能量化的更重要指標。事實上,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多數都是學校無法教導的。
Google能查到的,多數都是已經有答案的問題,人生需要思索的,往往都是沒有答案的議題。
大家應該都有參加喪禮的經驗。我們可以試著回想在那樣的場合裡,沒有人會在乎逝者生前是什麼職務,或是賺了多少錢,會讓大家永遠懷念的,往往是因為生前做了哪些事,如何影響了哪些人。這也是此書中文書名「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的深刻意義。
閱讀的過程也觸發了許多自省。從小的方面看,反思自己的性格和做事習慣,就是很典型重視效率、但常忽略了人際關懷及互動的類型。自己要努力調整改變,才能建立起相互關懷扶持的真正伙伴關係。
另外在家庭生活方面,不管一個人在外面是誰,在家裡就是配偶和家長身分,自己在這一點上也非常的虧欠。不但經常把工作的壓力和情緒帶回家,在外面的好脾氣和耐性,反而在自己家人面前最欠缺,陪伴分享的時間也遠遠不夠。五十多歲的我,已經常常覺得不容易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但八十六歲的韓第卻能夠和孫子如此探討人生的方向和意義,真是非常值得學習。
再拉大一點看,其實人生是個旅程,不是一場競賽,可以量化的地位、聲名及財富,其實是相對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的言行,對周遭的人和社會造成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清楚知道自己是誰、以及做了什麼、為什麼做,才不枉此生。過去歲月的人生歷練,讓我知道韓第說得有道理。未來歲月的日常實踐,希望真能活出這些道理。
[聯合報 盛治仁 2020.07.0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