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今天舉行畢業典禮,校長管中閔致詞勉勵畢業生「常保熱情關懷,培養文化智商」。他引述一段文章描述「台灣人對於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概念,對於種族也一概不知,對歧視一點都不敏感。但我們歧視起人來一點都不手軟。」盼畢業生在後疫情時代,人人仍戴口罩之際,不忘關懷他人,理解不同文化,才能在全球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乃至成為引領趨勢的人。

 

 

管中閔致詞全文:

今天是108學年度的畢業典禮。我很高興能和所有師長們一起,向畢業同學們表達誠摯的祝福。我們也祝賀在場與不在場的家長們,恭喜大家終於可以放下一樁心事了。

 

今年,我們一起經歷了一個非常不一樣的春天。當WHO在五個月前宣布發現新型病毒時,甚至在1月21日台灣出現第一個確診病例時,絕大多數人都不曾想到,一場即將席捲全球的傳染病已經迫在眉睫。

 

隨著疫情發展,我們的開學日被推遲了,校園的活動與進出受到許多限制,課程也紛紛轉為遠距線上教學。即使目前國內疫情已趨和緩,我們還是得遵循防疫規定,縮小畢業典禮的規模;對於無法到場參與畢業典禮的同學,家長和師長們,我們衷心感到抱歉。

 

在這段特殊時期,校內所有同仁都積極投入防疫工作。我們安置了大批需要居家檢疫的同學,啟動了海外同學的安心就學方案,也妥善布置各館舍與校園的防疫管制。此外,老師們準備遠距教學,同學們也都能全力配合防疫措施。我們校園至今沒有出現防疫缺口,教學、研究和行政都井然有序的進行;這是所有台大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不僅如此,許多老師積極參與政府的防疫工作,投入病毒快篩和疫苗的研發;還有同仁發展了新的防疫設備,如防疫一號,而且開放給社會自由使用。我很高興看到,我們展現了一個在困難時期仍然緊密團結並且與社會共同抗疫的台大。

 

大家一定注意到,這場疫情已經開始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與社會形態。許多產業受到衝擊,特別是需要面對面接觸的行業;而未來,遠距上班和遠距學習將成為新常態。我以前總在不同演講,包括去年的畢業典禮,提醒大家,這個世界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如今疫情讓許多預期的改變成為現實,而這正是大家畢業後將要面對的新世界。

 

面對後疫情時代,我有兩點想法提供給大家參考。當我們戴上口罩,避免與其他人接觸時,我們也正在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甚至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距離。而實體距離帶來心理疏離,也引發更多猜忌和不安。

 

在這個時刻,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記關心他人,關懷社會,並且永保這樣的熱情。藉由這些關心與關懷縮短彼此間的心理距離,讓我們的社會仍能緊密連結。將第一個想法擴充與深化,是我想講的第二點。由於當前國際,如中美之間呈現相互對抗的情勢,各國也因疫情而紛紛封閉邊境,許多人認為,這或許將使延續近30年的全球化浪潮,至此畫下句點。

 

但我的想法不是如此。我認為,在資訊科技的推動下,全球化這個趨勢不會改變。國際秩序可能重組,國際經濟重心可能移動,這些調整將改變全球化的樣貌,卻不會阻止全球化繼續發展。換言之,各位同學畢業後,仍將面對全球化的挑戰。

 

這就回到了老生常談的議題:對於全球化我們該有什麼樣的準備?「關鍵評論」五年前一篇文章,作者為 Yixian,有段怵目驚心的話:「台灣人對於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概念,對於種族也一概不知,對歧視一點都不敏感。但我們歧視起人來一點都不手軟。」歧視的根本原因在於缺乏對不同種族,宗教,性別等所有人的關懷,以及對各種文化的理解尊重。作者於是強調,除了除了IQ與EQ之外,我們還需要重視文化智商(cultural quotient,簡稱CQ)。

 

CQ衡量的是對於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及相互接納適應的能力。面對全球化趨勢,我們該重視的不僅是工具性的「說好外語」或技術面的「國際競爭力」而已,還要具備欣賞不同文化,與不同文化自然相處,水乳交融的能力。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全球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乃至成為引領趨勢的人。

 

在大家即將畢業的時刻,我謹以「常保熱情關懷,培養文化智商」這兩句送給所有畢業同學。再次祝福大家,並且期待再見。謝謝。

 

[聯合報 潘乃欣 2020.06.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