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必須經過訓練,學會如何聚焦在目標上,過程中運用技巧和策略,把一件事情做到好。想要訓練孩子的專注力,爸媽就是最好的教練,訓練孩子逐步完成任務的能力,成為專注力的主人。

 

孩子的專注力會隨著年紀漸長而增加,爸媽可能會認為,孩子大了,就應該會自動自發、專注於該做的事。諮商心理師楊文麗開辦兒童專注力訓練課程十多年經驗,實務上常常看到孩子無法專心、寫作業拖拖拉拉以及考試粗心大意等。她說:「爸媽一直給order,卻沒有幫助孩子鍛練出專注的能力和技巧,」孩子看似不專心,其實是他整理不出該怎麼做。

 

專注力必須經過訓練,學會如何聚焦在目標上,過程中運用技巧和策略,把一件事情做到好。楊文麗指出,大多數家長只看到學習表現的專注力,十分可惜。事實上,專注力的運用無所不在,且目標可大可小,小至寫作業,大到實踐長遠的個人發展、發揮個人潛能等,都需要專注力。

 

想要訓練孩子的專注力,爸媽就是最好的教練。楊文麗所寫的《專注力訓練,自己來!》一書中提到,家長是教練、示範者的角色,訓練孩子逐步完成任務的能力,成為專注力的主人。

 

 

方法一:引導孩子專注在任務

訓練孩子專注於任務時,一次一項就好,例如整理書包,引導孩子從頭到尾獨立完成它。楊文麗提出,可運用六個步驟,和孩子一起討論、引導他專注於任務:

 

1. 你的任務是什麼?在任務開始時,確定孩子了解任務。

2. 你有類似經驗嗎?引導孩子回顧過去成功的經驗,提取有效的技巧與策略。

3. 你打算怎麼做?事前計畫,讓任務更加順利完成。

4. 小心謹慎的進行。結合有效的技巧與策略,謹慎的自我引導來進行任務。

5. 停!檢查一下!在任務結束之前,自我檢核最後的結果正確與否。

6. 你做得很好!肯定孩子所做的能力,做不好也沒關係,檢討、修正方法後,再出發。

 

任務結束時,不斷反問孩子:「這是怎麼辦到的?這當中什麼事很重要?」幫助孩子累積好方法,提升他引導自己、獨力完成任務的能力,並累積「我想要」而且「我能夠」的成功經驗,建立自信。

 

 

方法二:做「信心功課」

楊文麗上兒童專注力訓練課程時,「信心功課」是親子必做的家庭功課。目的是讓孩子透過自我觀察,將自己每天表現最特別的地方記錄下來,學習將注意力焦點放在生活當中,除了讓孩子留意自己如何與外在環境互動,也發現自己正向行為、提升自信。而家長也需關注孩子表現出來的正向特質和行為。

 

「剛開始家長幾乎寫不出孩子的優點,倒是缺點寫一堆,說孩子每天讓他生氣……」楊文麗說,只要改變關注事情的角度,正向增強為孩子帶來自信後,孩子的進步非常快。

 

 

  方法三:創造進入專注的最佳情境

師大體育系教授兼體育室主任洪聰敏為運動心理學博士,二十幾年來深入研究如何創造「最佳心理狀態」。他發現,在進行需高度專注的任務之前,經過一連串的「程序」,有助於讓心安定、專注力提高。

 

「儀式性」程序分別為:

 1. 有節奏的運動:花十五到二十 分鐘,慢跑或快走或游泳。有節奏的運動可幫助大腦不同部位的活動同步化,有助於專心、進入文思泉湧的狀態。

2. 沖澡、換衣服,透過動作轉換情境。

3. 整理桌子,把要看的書或要寫的作業拿出來,先讀過、想過之前的內容,讓大腦開始運作、慢慢感覺就來了。

 

很多家長說:「小孩讀書都沒時間了,還做這些?」洪聰敏表示,這麼做的好處是,小孩讀書會變得有效率,「讀書不用長時間,而是有效率。」二十分鐘運動的效果可持續九十至一百二十 分鐘,處於最佳狀態之下,不僅可完成很多事,對自己也產生自信心。

 

 

專注在任務的必要條件

楊文麗指出,引導孩子專注在任務之前,須確認環境明亮、整齊、安靜,排除可能的干擾:桌面上沒有不必要的東西(像是電話)、沒有其他孩子在旁邊玩;以及影響專注的生理條件(如餓肚子、口渴、想上廁所、疲倦、情緒等因素),讓孩子可以持久專注在任務上。

 

[ 未來Family 羅梅英 2018.04.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老師 的頭像
    陳老師

    黑腳丫踩泥巴-文韻工坊

    陳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