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本、語文常識依然基本且必備:

雖然大家都認為國文考試沒範圍,但是以109年學測題目來看,形音義和文句重組5題、語文常識4題,佔比近1/4。換言之,這些最枯燥的內容雖然比重不是特別高,但是做為「基礎實力」、「送分題」,要追求絕對高分拿前標頂標,是一定要拿下的。這部分一旦出師不利,早早進入了猜猜樂時間,往往後面滿盤皆輸。

 

其實形音義部分考法很固定,都出在課文裡,切記不能以日常對話或電視新聞上的發音為判斷,只要把課文及註釋讀熟即可。文句重組題則多為文言文,需要注意優先以選項中的「排比、對仗」為條件,再進一步篩選是否某兩句有邏輯前後關係必須要排在一起,通常即可找到答案,絕不是「念看看誰比較順」而已。

 

語文常識只要能夠建立基本架構,通常就能答題,如果不知道什麼是基本架構,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寫歷屆題!因為語文常識本身材料與範圍的侷限性,不可能出的「太有創意」,即使近年會以圖表、對話、故事等形式出現,但萬變不離其宗,背後要考的觀念是固定的。比如考先秦諸子,重在各家觀念是否熟稔,比如考的是法家,基本只會出現「口吃、法術勢、嚴刑峻法、說難、趨利避害」,只要在文中找到相對應的關鍵字,即使文章本身看不懂,都可以找到正確答案!因此去看看歷屆題都出了什麼內容,那些就是該系統中最基本且重要的觀念,而如果出的觀念都是基本,何必花費大量時間千辛萬苦去背一些根本沒用、從來不出的表格?

 

 

二、文意理解與素養導向,比的是答題方法:

絕大多數人對文意理解題,不論文言或白話,反正一句話:「靠感覺」!為什麼錯,不知道;為什麼對了,還是不知道。通常就是這類型題目,導致一般人對國文有一種「看了也沒用」的錯覺。簡單來說,雖然國文早就脫離了有背有分的年代,現在整個國文教學系統並不強調背了多少,但是所謂「理解」與「素養」也絕不是玄學!這背後的邏輯是:因為考試成績必須能被具體量化,且必然有標準答案,因此不可能「靠感覺」或「我覺得這樣也可以」。那麼,文意理解題瞬間就成了一場「偵探推理遊戲」!

 

這類題目的根本關鍵在於測驗學生的「擷取文本訊息」與比較、分析、整合」的能力,是否能清楚知道題目到底想問什麼(雖然這聽起來像是廢話,但是的確有許多人並不是不會答案,而是根本沒搞清楚題目在幹嘛),找到題幹中提供的線索,並且依照文中所描述的條件與邏輯,以「一個題幹關鍵字(或訊息)對應一個答案關鍵字」的方法,經過層層推論,讓每個答案都「有道理」。萬一真的不知道什麼才是對的,也千萬別過早放棄,這時候更要冷靜判斷「誰是錯的」!哪些答案找不到可以相對應的關鍵字,再將之刪去,往往有奇效!

 

 

三、篇幅增長、跨域加寬、題組變多:

隨著素質教育之風興起,題目字數越出越長,且混合跨域,這其實就是前文提到「擷取與整合」的延伸,如果傻傻從頭看到尾,等題目看完,早已忘記大半,又要重新再看一遍,不知浪費多少時間。所以建議先看完題目,圈選關鍵字,一來可以大致知道文章內容,直接查找文章關鍵字位置再讀即可;二來答案裡沒出現的觀念,絕對不能「我覺得」,以免文章看完之後,心中有先入為主的定見,結果發現沒有符合自己預想的答案,胡編亂湊。

 

再者,題組變多導致前後題目之間出現關鍵字區塊化的現象。也就是說,題組的1、2題中所出現需要用到的訊息,往往會集中在某一、兩段。掌握區塊化特性,可以省下大量盲找重看的時間,有利於圈定條件、判斷線索。

 

 

四、手寫首重「清晰表達」、「邏輯緊密」、「個人體悟」:

國寫知性題多要求考生提出見解及評論,行文不能只分析題幹文章,還要明確表述自己的觀點。尤其不可「走偏鋒」,不論最後結論為何,文中都必須提出正反兩面的論述角度,顯示自己思考周延,而非單向線性思考。最後強調「主體與自覺」,反而不是答案本身的二選一而已。

 

情意題則需要四段以上的首尾呼應的完整結構,以動作、對話生動描繪個人經驗、營造情節,藉以表達內心情感與體悟,並且運用譬喻、轉化等修辭,不可純白描。

 

 

整體而言,學測國文選擇題考的是邏輯推論,手寫題側重思考的表達,因此課本的基本內容務必精熟,同時腦袋一定要保持靈活,答案過程中千萬不要怕麻煩,前面怕麻煩,後面拿到的成績一定會更麻煩!把握最後的衝刺時間,磨鍊一套臨場能操作出來且有效的答題方法,國文從此一通百通!

 

[聯合新聞網 葉問 2020.12.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老師 的頭像
    陳老師

    黑腳丫踩泥巴-文韻工坊

    陳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