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展至今,雖未來如何仍難預料,但以現階段言,台灣之抗疫表現無疑可圈可點。這一切當然首要感謝政府團隊的專業布局、縝密作為,但也可歸功於近年來因在地認同的升揚,人民於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積極參與過程中,所逐步成熟凝聚的公民意識與共識,使我們得能堅強篤定,防疫之路上攜手團結同心。

 

當然,即使遠比其他國家來得紓緩而穩定,然節制外出、社交和群聚下,既有消費模式還是受到影響,旅遊、餐飲等業種尤其打擊沈重。

 

擔憂焦急之際,稍稍寬慰是,一片低迷中,卻也分外感受到、感動於相關業者、工作者為突破這逆勢艱困處境,所展現的靈活思維和強大韌性;各種轉圜、變通之法之方一一應運而生,且不少創新亮眼傑作,而這其中,讓我尤為興味盎然則是──便當。

 

因應席捲全球的宅家狂潮,外帶外送成為勢不可免之突圍良方,除了把既有菜色照章打包上陣,便當也成為另一更寬廣多元接觸消費者的管道。

 

而我,雖因身屬在家工作者,三餐自煮自食為多,便當並非我的日常飲食選項;但本身興趣使然,交通移動和旅行裡,最愛始終是體驗各種不同地域、形式的便當。

 

在我的觀察,全球版圖上,擁有最豐沛豐饒的便當文化當非日本和台灣莫屬。

 

較之日本的精緻唯美、細節處處、在地性紛呈來,台灣便當一如我們的國民個性:熱鬧、溫暖、豐盛澎湃,讓便當控如我一樣執迷留戀,走到哪吃到哪。

 

而雖說台灣便當已夠繽紛多端,但此波風潮裡,最值得注目是,既有業者之外,更多了不同類型、檔次餐廳與料理人奮勇加入行列。

 

當然此中不少仍停留在既成作風,光就是依樣畫葫蘆、全照舊有傳統樣式來;但最歡喜是許多都能從個別專長和立足位置出發,以此為命題和挑戰,開發出融入、表現自我特色的便當。

 

以近日所見所嘗,比方粵菜餐廳將素來膾炙人口的片鴨、鴨鬆、炒鴨骨之一鴨三吃融匯其中,不用揪桌,一人便能盡享名店廣式片皮鴨宴饗,過癮非常。

 

比方來自米其林法式餐廳的便當,乍看是一般雞腿便當、豬排便當模樣,但細細嘗來卻能清晰辨察,從食材、做工、火候與風味組成都是Fine Dining頂級廚藝講究與風範,從主菜到各款配菜都分別以不同手法與香料調味料個別處理、烹製、詮釋,味香韻致層次多重多面多樣,回味綿長。

 

吃著讓人不由讚嘆,即使疫情過去,若還能繼續吃到這樣的便當該有多好。

 

而我也相信,不管會不會、能不能留下來,這些美味動人之作,無疑大大增益、豐富、拓展了便當的境界與可能性,提供了更開闊也更細膩精深的靈感和思考──甚至,在消費者端,也進一步把向來不脫庶民印象的便當的可接受等級和單價往上拉高……

 

經此一疫/役,期待未來,我們的便當世界將愈來愈精采、愈來愈不一樣。

 

[聯合報 葉怡蘭 2020.05.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