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臺北聯合報
我曾在某段時間陷入愁雲慘霧之中,令人心碎之事連番到來,命運之神絲毫不留情面地予以最慘烈的打擊,再多的掙扎都無力回天。外在的崩壞逼得我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然而再多的放縱與傾訴,都難以讓心獲得真正的撫慰,反而增添更多的混亂及困惑。
終於,我放棄向外攀緣,在停頓下來的那一瞬間,時空戛然而止,回到自己的呼吸,傷痕累累的心觸碰到那久違的寧靜。我在淚眼婆娑中恍然大悟,原來幸福一直停駐於此,只是五光十色的世界與際遇的無常,讓我失去了這份專注與覺知。
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 Swami Veda )要我們自問,為什麼你會在世間徘徊,如同迷途之人?為什麼總是觸碰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也說不上來自己究竟在追求什麼?那是因為你總是向外追尋,不斷找尋欲征服的目標,以為這能為生命帶來滿足感,然而你真的滿足了嗎?而這份滿足又能持續多長的時間呢?因此大師告誡我們,人應該要向內探索,去尋覓那沒有名字、超越時空、無邊無際的所在。
那麼我們該如何進入自己的內在呢?大師說,你是沿著哪條路,通過感官抵達外在世界,就再順著那條路找回去。當你張開眼,就從內在跑了出來;閉上眼,就可以返回。當你用耳朵聆聽外界的聲音,你就從內在跑了出來,而留神傾聽內在的聲音,就可以進去。要學習如何去找,並不斷深入,若是真的找到了,會覺得它的滋味比任何美酒都要香醇。
每年寒暑假,我都會帶領連續五天的兒童瑜伽營隊。某年的人數特別多,孩子也格外喧譁,在課程結束後,我已喉嚨疼痛、精疲力竭。眼看著午、晚尚有三堂成人瑜伽課,疲憊感不禁油然而生。
然而,當我踏進窗明几淨的瑜伽會館,望見幾位正在靜坐的學員,還未上課,便已迫不及待地沉浸於甜美的靜謐,讓甫從頑童群中脫身的我如夢初醒,做了幾次深呼吸之後,趕緊加入他們的行列,讓焦躁不定的心獲得片刻休息。
完成溫和流動的伸展後,課堂已近尾聲,躺在墊上的學員很快地在攤屍式中沉睡了。音響傳來清脆悅耳的蟲鳴鳥囀,應和陣陣沉穩的鼾聲。窗外樹影婆娑,微光悄悄鋪灑在光潔的地板上,陪伴著滿室安眠的人們盡情歇息。
我 在墊上闔眼端坐,好似來到城市中的蓊鬱森林,在一吸一吐之間,感受這療癒的寧和氛圍,疲倦與衝突緩緩消融,把我溫柔地帶回當下。那一刻我深刻體悟到,只須記得回來,心家的大門永遠為我們敞開。
當我來到瑜伽墊上,允許自己停下來,便能體會每個體位法中的力量與放鬆是能夠和諧共存的,同時也尋索如何花費恰到好處的氣力,才能延續穩定的姿勢及呼吸。猶如平衡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根槓桿,是一個持續而沒有盡頭的過程,也不可能永遠保持在完美之境,但當我常常跟自己的覺知在一起,就能在觀察與微調中覓得平靜。
小易跟齊齊是我兒童瑜伽課的學員,在某次上課練習「坐姿前彎」時,天生柔軟的女孩齊齊就像釘書機對折一般,輕鬆地趴在自己腿上,男孩小易則有些忸怩地望著我說:「我做不到。」
「那我們彎一點膝蓋試試看。」我教小易做替代式,然而幾秒鐘之後,他轉頭看見齊齊的漂亮姿勢,於是奮力拗著背,伸手觸探著腳趾,想要模仿同學的動作。
「你覺得這樣舒服嗎?」我問他。小易搖頭:「不舒服,好痛。」
「那我們要選舒服的,還是不舒服的姿勢?」我再度示範兩種做法給他們看。
他們毫無猶豫,異口同聲地說:「舒服的。」「那每個人舒服的姿勢是一樣的嗎?」我又問。
小易很大聲地說:「不一樣。」於是,兩人各自選擇自己舒服的姿勢停留。
幾個呼吸之後,兩個孩子抬起頭來,我凝望他們天真稚嫩的笑顏,想起從前的許多時刻,我也曾嚴厲責備自己做得不夠好,缺乏自信的心蜷成一團縮在角落,不知何去何從。
後來我才在練習與教學中了解到,沒有完美的姿勢,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有些人柔軟,有些人僵硬,每天的身體狀況與條件也不盡相同,必須秉持「非暴力」( Ahimsa )的原則,尊重每個當下的自己,不慌不忙,用適切的速度穩定前進。
透過練習,我也才了解到自己原來很怕輸、很怕表現不好、很怕落後別人……但也從中學會挪出更多的彈性跟空間,放下評斷之心,去認識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尊重別人跟自己不一樣,也勇敢選擇跟別人不一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信。
另一次也同樣是在「坐姿前彎」的動作中,在兒童瑜伽課總是蹦蹦跳跳、興奮不已的小福,好似突然被按下了「暫停」的開關,趴在自己的腿上,閉上眼睛,安靜了下來。
待大家進入大休息時,小福依然一動也不動地停在前彎的姿勢當中。我決定不打擾她,讓她選擇自己需要的練習。
小福很自然地保持安定的身體和呼吸,一直到大家起身靜坐、下課,她都仍清醒而自在地留在前彎之中。
當我開燈時,小福終於緩緩地離開這個姿勢,前後約有八分鐘。她猶如剛睡醒一般,呼了一大口氣,臉上掛著甜甜的笑容。我問她:「覺得舒服嗎?」小福點點頭,流露滿足的神情。
「我們終於找到瑜伽的魔法了,以後覺得緊張、不舒服、難過的時候,都可以做這個動作,幫助自己安靜下來喔。」「好。」小福愉快地點點頭。
這個令人感動的場景,讓我想起帕坦加利在《瑜伽經》中提到:「體位法是穩定而放鬆的姿勢。」許多大人花了很多時間還無法體會的境界,一個心中全然沒想把體位法做得穩定、放鬆的孩子,卻很輕易地達成了。
每當我練習坐姿前彎時,這幕情景常會閃過腦海,我也盡情感受著,能夠如此愜意地停在這個動作之中,讓心安住在當下,真的非常幸福。
每當提到靜心,我總會想起某年參加喜馬拉雅瑜伽傳承的靜默營,活動地點是天主教的靈修聖地真福山。營區內有兩座教堂,一座是天主教堂,十分宏偉壯觀,另一座是基督教堂,雖然空間較小,但能量甚好,屋外太熱時,我都愛往這兒跑,成為自我練習的祕密基地。
在教堂內靜坐、持咒是很奇特的經驗,因為平時絕對不會想去教堂做這些練習。我常會先在室內走動片刻,帶著虔敬的心欣賞四周的雕像和畫作,再找個喜歡的位置坐下。
某次遇到一位基督徒,坐在前面讀經祈禱,後來聽見他輕聲呼喊:「主啊、主啊……」我則在後面靜閉著眼,盤腿撥著念珠,安坐在十字架前。
那一刻,真是非常美麗。原本孤獨而專注地攀爬腳下的這座山峰,驀然窺見另一座山頭的朋友,也跟我同樣努力不懈地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在練習中安靜地彼此陪伴。
那時我忽然明白,我們可能選擇不同的靈性道路,然而走到盡頭都將通往真理。用任何方式靜心,終究毫無二致。只要願意堅持,踏遍千山萬水,終將會一起抵達幸福的終點。
[講義雜誌 Phoebe Chang 張以昕 2019.04.2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