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銀共居」好酷炫的作文命題,在一堆大人還未必清楚的社會議題,就出現在國中生九年級的會考寫作測驗上了。

 

的確該為出題者的用心喝采一下,切入情境,在生活中觀察,並關懷身邊的環境,這不就是未來教學,希望孩子們擁有的素養嗎?

 

只是,這樣融入議題的題目,對九年級的孩子可能會吃不消,尤其若平時少對外界關懷,接觸的都只有課本知識,一直在學習象牙塔的國中生來說,實在不容易發揮。

 

但反過來說,這樣的考題也可能就是未來趨勢,學生必須在短時間快速整理資訊,統整內容,加上自己個人看法。如果這就是未來之要,身為老師及家長,我們可以從這次考題中,提供給孩子什麼樣的協助?

 

 

先從測驗題本提供內容來統整資訊

一、What 這次寫作測驗的主題是什麼?

青銀同居:政府結合民間,嘗試推動青年與銀髮族共居,安排沒有血緣關係、不同年齡層、不同世代的人共享居住空間。

 

二、Why 為何會有這樣的政策的推動?

最主要是思考高齡化社會的議題,老年人將家中一些空下來的房間提供給年輕人居住,老年人有人陪伴,年輕人也可以用較便宜的租金來居住房子。

 

三、How 細節舉例

面對這樣的政策,各有不同正反意見,如題本說明:

( 一) 贊成

年輕人李小姐-其理由為租金便宜、生活有人陪伴

老年人郭媽媽-理由是生活不無聊,而且還可以向年輕人學新東西

( 二)反對

年輕人陳同學-理由是不習慣跟陌生的老人居住

老年人周爺爺-和同年齡朋友居住比較自在

綜合以上已可得「青銀共居」的優缺點。

優點:年輕人租金便宜、老年人生活不無聊。

缺點:不習慣與陌生人同住,與同年齡人在一起較自在。

 

 

其實分析完題目你已經可以寫一大半內容了!

一、台灣目前高齡化社會:你看到什麼社會現象

 

二.政府目前推動的「青銀共居」:

什麼是「青銀共居」?為什麼要推動此政策?

 

三、「青銀共居」有什麼優缺點?

這些都是整合題本訊息,轉化成可加入文章的客觀敘述。但,寫作更重要的是你的觀點與想法。

 

 

除了「What」、「Why」、「How」更重要的是「And you」

題本一開始的兩句話,「青銀共居,好家哉?」用問句提出,就是要提出你自己的看法,也別忘記題本最後要求的重點:「你對年輕人與銀髮族的互動和相處模式,有什麼期待?請就你與年長者的相處經驗,或生活周遭的觀察,寫出你的感受與想法。」寫作不是兩邊選邊站,不一定只有贊成或反對,但應該有你個人的生活經驗或觀察,來支持你的觀點。

 

一、先從自己寫起:

先從個人經驗寫起,自己與家中長輩相處的經驗,或是生活觀察,總而言之你一定有個最初起點的想法,你喜歡與老年人相處嗎?和老年人相處有什麼好處或不自在的經驗?

 

二、群我關係別忘記:

寫自我也要拓展到外在環境。台灣的高齡人口現象,你看到什麼?外在環境與老人的關係又產生怎樣的變化?老人是否更孤單?而年輕人又有怎樣世代的困難?與傳統世代相比,年輕人與長輩是否距離越來越遙遠?

 

三、一體兩面對比論述:

對於「青銀共居」寫出你認同的也可以寫出你不認同的,除了題本中提供的正反意見,更可寫出自己的觀察及看法。在認同中肯定支持,也寫出疑慮;在不認同中寫出缺失,但也提供建議,自己的想法有進一層的轉折思考,才能有更開闊的觀點。此處可以統整一些概念,如:「包容」、「合作」、「理解」、「陪伴」、「傳承」的好處,又或是「安全」、「隔閡」、「陌生」的疑慮。

 

四、總結寫出期待:

任何議題都是對社會更美好的期待,你期待自己未來有不同的出發點嗎?期待我們的社會還有更和諧的多元相處嗎?即使不支持也該有正向的追求。

 

總結:拿高分不容易,得靠平時積累

平心而論,此次寫作如果想論述深入,需有閱讀的背景,以及以概念提出想法的系統思維,平時若較少閱讀時事,練習觀點思考,單靠考場上的即興發揮,是難一蹴可成。積累積累,唯有平時的積累,才是真素養。

 

 

最後,容我苦口再言,去年寫的叮嚀,請耐心再看一看:

(2018會考後所寫內容)今年寫作考題特色,略分析如下:

一、與學生生活情境結合

以我們這個時代為題,從自己的世代寫出觀察及想法,情境符合現在的國中學生。

 

二、文字與圖表訊息結合

學生必須從圖表及文字中擷取訊息,進行整合歸納,找出寫作重點,建立自己的寫作途徑。

 

三、重視個人思考想法

考生除了記敍自己的生活經驗,描述出自己的感受,還需透過觀察說明,進一步提出個人的見解闡述,甚至是對這一個世代的反思。

 

四、看到自己也走入人群

不像以往的考題,僅從個人的成長經驗出發,這個題目需寫出「我們」而不是只有「自己」。(是不是也是今年特色?)

 

 

寫給老師家長及未來的考生

未來的學習,著重「生活的感受力」,以及「閱讀的延展力」。雖然只是一份考題測驗,但常常也呼應了教學世代的脈絡,從這一份考題中,您看到了什麼?我願意以自己的一點反思,提供大家參考。

一、在課本分數之外更努力生活

學生缺乏生活的感受,少了對環境敏感而感觸的能力。但相對的,是否也是我們家長或老師,讓孩子只能侷限於教室內的學習。在考試之中,看到的是功利的分數以及偏狹的自己。大人甚至害怕學生去接觸,接觸他們這個世代應該自己面對的問題。

在網路世代的他們,有他們必須去學習的課題,即使會與他的生活產生衝擊及困惑,也都需在面對中取得平衡。但,有多少的大人,是希望將孩子關在我們認為安全的傳統世代之中。我知道不容易,但這就是這一個世代孩子的功課,孩子需要努力,我們大人也需要學習。

 

二、閱讀是文學及思考擴展的起點

從這兩年的考題看來,非連續文本(圖表文結合)已是未來閱讀的另類呈現。即使是寫作考題,還是必須先具有綜合閱讀的能力,才能夠找出寫作的重點。另外,孩子的生活單一貧乏,更需要靠閱讀來擴展他生命的深度,在閱讀中了解別人的生活面向,在閱讀中發現別人思考的延伸,有同理心有思考力,才是未來能夠運用A I的真正人才。

 

三、讓孩子瞭解趨勢多讀雜誌

這幾年推動閱讀以來,發現很少孩子讀雜誌,甚至連老師讀雜誌的比例也不高。能了解外在環境與自我的關係,能明白未來趨勢的走向,雜誌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親子天下 吳韻宇 2019.05.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老師 的頭像
    陳老師

    黑腳丫踩泥巴-文韻工坊

    陳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