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尋找台灣閱讀力」調查發現,國人有四成在一整年內沒看過書。教育部長潘文忠昨表示,閱讀習慣要從小培養,八月上路的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不但各科都要加強閱讀,北一女等校也廣開閱讀理解、張愛玲研究等校本課程或選修課;且未來申請入學會看選修課的學習歷程,鼓勵學生課外閱讀,不要只死背教科書。
在「尋找台灣閱讀力」系列報導中,包括第一線教師、作家和學者,都認為台灣反覆背誦課本的填鴨教育、「讀書是為了考試」的迷思,讓家長認為「課外書不必讀」,也打壞孩子的閱讀胃口。
潘文忠指出,未來新課綱將減少固定必修課程,增加選修課,讓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空間,並賦予學校極大彈性,讓教師根據學生需求,安排以「閱讀素養」為主題的各種跨科、議題探究課程。
今年大學學測出現許多題幹長、強調閱讀理解能力的考題,學生若無法理解題意,根本答不出。潘文忠指出,這便是要透過考題設計,從源頭引導轉變教學,讓老師、學生和家長明白,死背課本反覆練習,不一定能在考試拿高分。
未來將學習歷程檔案納入個人申請入學重要指標,更是打破「考試至上」迷思的關鍵。
潘文忠舉例,高中學生若選修張愛玲、白先勇等名作家閱讀課程,皆可列入學習歷程檔案,中文系甄選入學,就可看這些選課紀錄。當甄選學生不再只用傳統紙筆考試衡量,學生將更有動機培養閱讀力,家長也比較不會反對孩子「念閒書」。
[ 聯合報 陳宛茜、張錦弘、章凱閎 2013.03.23]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