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去日本,碰到東京國立新美術館正在展「卡地亞.時之結晶」(CARTIER,CRYSTALLIZATION OF TIME)。此展以時間為主軸,談卡地亞作品在色彩、用材、線條和融合多文化的變化。

 

現在珠寶品牌辦展,真如繁花盛開。或是受邀,或是巧遇,常有機會參與,有些展品更是一見再見,很有緣分。如果只是抱著欣賞珠寶的想法,再精采的珠寶也難保新鮮感;但是不同的策展主題,必會給它們重新被認識的角度。這個部分很有趣,而我想看的就是這個。

 

例如,此次展出的一對水晶鑽石手鐲,是1930年卡地亞為好萊塢女星葛洛利亞史旺生(GLORIA SWANSON)設計鑲製的作品。最初是在寫文章時讀過資料,知道這位女星非常鍾愛這對鐲子,在主演的電影中和參加重要典禮時,多次戴這對手鐲留影。她的戴法特別,碩大的鐲子,不是一手一只,而是兩只套疊一手,看來格外有氣勢。

 

已經不記得第一次看到實品是什麼時候,但是那時的感覺沒忘:「哇,怎麼這麼美!」珠寶本來就是依光而「活」,圖片永遠不會贏過實品,何況是水晶和鑽石互相映照的光影流轉。印象中,它們曾出現在2004年上海博物館舉行的「卡地亞藝術典藏展」和2012年在台北故宮舉辦的「皇家風尚」,同樣的雙鐲,角色不同。

 

上海那一次,它代表1930年代卡地亞在「裝飾藝術」(ART DECO) 的成就,特別是如何用鑽石和水晶營造光影的對比和互映,真是極品。台北故宮的展出,它們的角色有變,說的故事是當年設計總監貞杜桑和知名女性如何引領風騷。東京這次,它們再度現身,對應的是建築,由大而小,讓人明白,當年的裝飾藝術風格建築,是如何影響珠寶。

 

就是這樣,同樣的珠寶,因為角色不同,表達的內容或方式不同,即使看過數次,次次都有新的感受和收穫。

 

看展的另一個趣味,是發現在我經驗中從未見過的作品樣貌,心裡會喊:「哇!原來這個品牌也有這樣的作品。」這次有一款手鍊,設定的角度是卡地亞受到日本文化影響的表現,用紅寶、祖母綠、黑瑪瑙和白鑽,鋪排皚皚白雪中紅梅綻放的美景。清雅柔美的如畫風格,比較像他牌,於是引發一連串自問的問號:卡地亞為何有這樣的作品?

 

這次還有一個發現是,過往的珠寶主題展,安排的珠寶都屬典藏品,也就是有一定的年紀。但是此展,近10年的作品不少。這些近作有的當年在新品發表的時候見過,這次相隔短短幾年再見,因為它們的角色不是商品,另有要務,或者代表著時潮,或者表達了某種主張,讓我數度納悶,當時怎麼沒有看到它們這麼精采。更加確定,歲月小小的加持,展覽的精心安排,就會讓珠寶散發不一樣的光采,值得一見再見。

 

[聯合報 黃尹青(珠寶作家) 2019.11.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老師 的頭像
    陳老師

    黑腳丫踩泥巴-文韻工坊

    陳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