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收到一位國中生來信,信中他質疑爸媽教養方式:「當縮頭烏龜?那我也去欺負別人,反正別人也會姑息?」《親子天下》邀請長期擔任青少年老師的作家李崇建回覆這位國中生。面對已經長出自己想法又渾身是刺的青少年,看李崇建如何同理和溫暖回應……
給:親子天下雜誌編輯
我是一名十五歲的學生,今天在網路(facebook)上被十七歲高中生網路侮辱,包含三字經、髒話,我在學校知道了一句話:不可以讓自己的權利睡著,立刻把所有的證據全部拍下來。當我告訴家長事情始末後,家長卻希望我冷靜,不要把事情鬧大。
難道這是家長教小孩應該做的事情嗎?家長告訴我不去理這種人,學校告訴我不可以讓自己的權利睡著,那我要相信誰?
永遠當縮頭烏龜?那我也去欺負別人,反正別人也會姑息,這就是家長的意思?如果一昧姑息,那他會不會是下一個鄭捷?
李崇建回覆國中生:
回覆這封信前,我先向你獻上我的欣賞與感謝,我想讓你知道,我心中長久以來對人的信念,因為你而被強化了,感覺教育是很有希望的事業。我欣賞你將勇氣運用在書寫這封信,勇於提出心中的質疑,並且探索社會上發生的問題。
雖然我對事情的前因後果不理解,不知道出了什麼事情?你拍照存查,保留證據,我覺得你很細膩且智慧的處理這件事。因為我所認識的一般人,大多會在氣頭上、私底下謾罵著,或者跟著攻訐的人在網路對罵。而你選擇的應對,無疑是令我欣賞的方式,你謹慎的詢問家長意見,甚至寫信來雜誌社詢問,而不是被憤怒淹沒,做出不理智的行動。
父母親教導的處理方式
從你的疑問,我想到了國小好友盧進坤,發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
國小時,繪畫課是全校共同時間進行,由班級導師看著我們繪畫。小四那年,當全班都拿出畫筆畫畫的時候,有一個聲音不斷從窗邊傳來,「哥、哥,借我幾支蠟筆好不好?」
原來是家境不好的同學,兄弟共用一盒蠟筆,哥哥在我們班上,拿了蠟筆盡情畫著。同樣上繪畫課的弟弟,因此沒有蠟筆可畫畫了,從樓下教室跑到樓上哀求哥哥。
這個聲音傳進盧進坤耳裡,看見制服破爛的弟弟,趴在窗戶旁邊流著鼻涕哀求。原本就古道熱腸,經常熱心助人的盧進坤決定請老師出面,他走到講桌前告訴正批閱作業的老師,請老師幫幫這個可憐的弟弟。老師抬起頭來,冷冷地對盧進坤說:「關你什麼事!」
這個聲音傳進盧進坤耳裡,看見制服破爛的弟弟,趴在窗戶旁邊流著鼻涕哀求。原本就古道熱腸,經常熱心助人的盧進坤決定請老師出面,他走到講桌前告訴正批閱作業的老師,請老師幫幫這個可憐的弟弟。老師抬起頭來,冷冷地對盧進坤說:「關你什麼事!」
盧進坤純真的心靈大受打擊,甚至不知道當時如何走回座位?
但盧進坤至今仍熱心助人。我問他內心未受挫折嗎?怎麼還可以如此熱誠?他告訴我,當時內心非常震撼,有一段時間不敢再幫助他人,也不敢向老師詢問。但是他告訴我一段很抽象,也許不容易為一般人理解的話:「成年後,問自己怎麼沒有被困住?答案是,那時幼小的心靈,還是擁有身為一個人的良知,知道如何成為一個理想的人。而且知道社會上不都是像老師那樣的人。」
我想像當你被父母如此回饋,宛如當頭被潑了一頭冷水。一般人在這樣的處境中,會憤怒、絕望、無奈,而最不好的結果,就是封閉自己的感官,再也不想和他人連結了,對社會與他人充滿冷漠、忽視,甚至隱隱然有了仇恨埋藏在內心。
你並未因此受困,反而投書《親子天下雜誌》,我認為這是你的創造力與勇氣使然,我思索你內在也擁有如盧進坤一樣的良知,一個身為人所具有善的本能。
如何理解父母?
當父母的回應和孩子的期待不同,常讓孩子感到挫折,也會產生困惑。我要分享自己的經歷。我二十三歲才考上東海大學(和北捷事件的鄭捷同一所學校),當過泥水匠、貨櫃搬運工,以及酒店服務生。
二十七歲大學畢業,我在社會晃蕩三年,沒有正當職業,甚至在三十歲那一年,因為身上沒有錢,曾三天未吃飯,取出丟棄在垃圾桶裡的食物,加熱食用。
我命運的轉捩點是三十二歲,因緣際會進入一所開放教育的學校,學習如何瞭解一個人?學習薩提爾模式的心理學,改變我看世界的眼光,也改變了我的人生。
但三十九歲那一年,這所學校的理念突然改變,與我的想像有很大的差距,決定離開學校,尋找自己的天空。曾經在演講的場合,問聆聽講座的學生一個命題:「如果你是我的父親或母親,會允許三十九歲的李崇建離開嗎?請深呼吸以後,再回答我。」二十位學生中,十九位都不贊成我離開。
我和聽講的學生分享,請記得這個命題,當你、我成為父母,是否也可能?不讓自己孩子離開穩定的職務。父母與孩子的想法不同,並不代表他們不愛孩子,而是太擔心孩子了,期望孩子擁有安全、穩定的人生。
當今的社會發生了很多事件,怎麼樣的處理,才不算是姑息養奸?造成更大的遺憾,我沒有真正的結論。但是我知道在社會看似紛亂的年代,有些家長期望孩子明哲保身,尤其在社會環境充滿奔流的情緒,憤怒、難過與恐懼的狀況下,很多處置看似合理,也有可能會造成更多的衝突。我認為法律是一個界線,維護了人的權益,但並不一定能讓每個人心平氣和的接受。十七歲的高中生,若他被法律制裁了,但他忿忿不平,難保他不會也對社會產生憤怒的情緒。
我期望自己的回應,能給你一些力量,給你更多的思索,能撫平你內心的困惑,因為青少年擁有力量是這個社會的基石,才會避免更多負面的事情發生。
[親子天下 李崇建 2015.08.0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