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只是幾年前的事,在聚會場合裡,透過閒話家常或是刻意打探,才能零零碎碎地拼湊出失聯親友、同學的狀況;小小臺灣、不短的人生歲月,人與人的遇見、維繫,往往卻不是那麼容易。
臉書的誕生,彷彿《西遊記》裡金角大王的吸魂葫蘆般,能在最短時間裡,一個串一個地,將幾乎自己叫得出名字的人,搜括殆盡。又像是千里眼和順風耳的合體,任何人的近況、動態,甚至心情,全都瞭若指掌。
其實在更早之前,因為興趣、經驗、理想、交易,不同目的的社群網站已陸續現身(臺灣較知名的是1998年的「CityFamily網路同學會網站」),許多人跨上了伺服器、揮舞著滑鼠,在網路草原上奔馳、交會,彼此打著招呼、開始交談,甚至經營起關係。
近幾年來,智慧型手機大量問世,各種功能強大的應用軟體,讓人人擁有升級進化版的觔斗雲,只要願意,咻一聲,一步到天涯,隨時隨地都能夠「見面」交談。
社群網站的問世,讓人際經營變得即時化、多元化、無遠弗屆,甚至成為另類療癒室,人們在上面書寫心情、尋求慰藉,甚至po上各種疑難雜症,立即引來四面八方的回應或是具體幫忙。多好用呀,真該好好給它按個讚。
熱絡歡笑喧鬧,漸漸地,有人悄然隱退。
一些人的說法是,花那麼多的時間附身別人,有點好笑;有人感嘆,原本想經營更廣更深的人脈,卻徒增莫名的壓力窒息感;有人則不想一味地經營遠方,卻忽略了眼前當下……。
此起彼落的叮咚聲,匯聚成車水馬龍的社群網站,人們專注地埋首於小小視框,生活中想講的、想關心的、想討論溝通的,全都到雲端上再說吧。人與人的心距離,近了?遠了?
[張老師月刊 2014.10.0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