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並奮鬥不懈
鼓勵孩子磨練技巧並堅持到底,可更進一步強化支配感和勝任感,也能建立起心理學家布魯克斯 (Robert Brooks)和戈爾茲坦 (Sam Goldstein)所謂的「勝任區」。在兩人合著的《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 (Raising Resilient children,中文版由天下雜誌出版)一書中,寫道:「勝任區是孩子表現很好、喜歡從事,並能得到正面關注的活動,更重要的是被認做個人的強項。」
即使是很沒有信心的孩子,一開始似乎會忽略正面的意見,造成父母感到挫折而減少正面回饋,但重要的是必須持續讚賞而不氣餒。戈爾茲坦說:「真正的自我價值、希望和復原力,奠基於他能夠在大家都覺得重要的領域中體會到成功的經驗。這就要父母能夠認出孩子的勝任區並且予以強化⋯⋯。一旦孩子發現他的能力,就更願意面對已知比較會遇到問題的領域。」
就小嬰兒來說,學會走路是個重大成就,也是天生就能實現。提供嬰兒一些達成的方式:提供他可以倚靠著平衡身體的物品、跨出一步就大加讚賞、如果向你展開雙臂時讓他能扶著你的手,嬰兒就能很順利地激發出這個本能。練習走路的技巧包括跌倒然後再站起來。
如果你顯得不耐煩、催促他,或是一直抓著嬰孩的手讓他不會跌倒,孩子就不會有信心或不能得到支配感 (以後孩子也可能會發展出學習困難)。這樣孩子就不知道如何藉著試驗學習技術,或適時要求協助。她反而會學到,如果事情一開始就不順就要趕快放棄,讓別人出面搭救或是幫她解決問題,換句話說,孩子學會變得無助。
別忘記,孩子有自己的步調和做事方法。孩子所發展的「勝任區」最好以能夠激發熱情和好奇的活動為主,不一定要順著父母所願。小心別把自己的興趣和步調強加在孩子身上。我們不是要教養出父母的複本或是早熟的小孩,而是一位樂觀、有復原力並極為自主的人。
讓孩子觀察你在自己所喜歡的活動中練習並堅持不懈,可教他依此為榜樣。
盡力而為
研究顯示,小時候能夠接受延遲獎勵的孩子長大後在學業上、職場生涯和整個人生都有較好表現。這些孩子也更樂觀。多倫多大學的普倫西比 (Angela Prencipe)和澤勒佐 (Philip David Zelazo)所做的研究發現,兩歲幼童會選擇較小但立即的獎勵,而不要較大但延遲的獎賞。
這麼小的孩子,腦部皮質層還沒長成足以進行推理和計劃。到了四歲時,就有可能對環境做出更多判斷,並接受延遲的獎賞。兩人的研究報告中寫道:「⋯⋯四歲小孩更能接受問題的多重觀點,形成計劃、記得整個計劃,並且刻意依此計劃行動。」
具有注意力失調困擾的孩子會覺得做計劃很難。不穩固的親子依附關係,會讓孩子害怕媽媽可能棄他而去,所以必須緊緊巴著媽媽不放,也可能因此而阻撓孩子接受延遲獎勵的能力。
訓練四歲以上的孩子如何為將來打算,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他們把情況都仔細盤算、想過一遍,並示範給他們看,你是如何選擇可增添真實生命價值的未來獎勵,而不是追求即刻滿足。舉例來說,可以對孩子解釋說:「雖然酸奶油很香,可是你可以決定不要配著馬鈴薯一起吃,因為將來可能會對身體不好」。還有,「雖然你也想要有幢附大草坪的房子可以玩耍,但還是要等到銀行存款夠多,這樣以後才能買到好房子,所以也就用不著東想西想。」
如果父母自己不做計劃也不等待時機,只是大聲宣稱做計劃或等待的好處,根本沒有用。顯然,確保孩子覺得親子關係穩固也很重要,這還能鼓勵他們期待會有好結果。實際而樂觀指的是,明白你真正想要而且值得認真做計劃的事情通常都會發生 (或者可以說是絕大部分都能完成)。重要的是,孩子參與計劃時表現的樂觀態度應該加以鼓勵,不要把他當成麻煩。讓孩子一起來計劃好玩的事:像是到海邊、養小狗、去動物園,或拜訪親戚朋友。
為了協助孩子學習擬訂長期計劃的能力,試看看以下幾個方法:
◎ 讓孩子參與擬定計劃,或是讓他獨力完成或由引導計劃進行,像是要穿什麼衣服、或是新養的小狗要帶去附近哪些地方散步。
◎ 鼓勵與擬定策略和團隊合作有關的遊戲或活動,兄弟姊妹或全家一起來。像是藏寶遊戲。
◎ 別揠苖助長。讓孩子有時間找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自己計劃。別期待孩子的想法十足理性,也別因此取笑他。如果孩子的計劃不可行,跟他解釋原因,並且建議一些別的可行方案。
◎ 父母要能說到做到,或是在計劃改變時要讓孩子理解。孩子情緒的穩定,要靠他能了解,他視為模範的人足堪信任。
◎ 如果好東西被延遲,別期待四歲以下的小孩會興高采烈;只好解釋,有時這也是不得已。
習慣說「好!」
最後,樂觀是一輩子的習慣,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和我們所說的「習慣說『好!』」有關。
「好!我可以蓋一間積木房子」「好!我可以翻個筋斗。」「好!我可以讓媽咪笑。」這就是高昂的自信心,對自己做得到或做不到的事都實實在在予以讚賞,不因一次挫敗就畏縮不前,並且搏得你所在乎的人承認你的能力。
即使遭受挫折,就算有時是遇到重大的失敗,也能由後續事件中生出樂觀和復原力。哈維耶生下來就喪失了視力還有右手,可是他愛上了打網球,可能是因為雙親都從事這項運動。他的父母還有教練都從旁鼓勵,從不說他不可能打網球。還沒上小學,他就能和雙親上場對打。
等哈維爾長大些參加比賽,輸了好多次,才逐漸掌握訣竅,可是父母不停的鼓勵,他也不曾停止練習。他發展出僅用左手的詭異低手發球法,並開始形成獨特的「勝任區」,甚至可以擊敗四肢健全的人士。哈維爾並沒有打入溫布頓大賽,可是在自己的堅持,以即旁人的協助之下,他的確學會了說「好!」
配合上述的「快樂教養法則」,你就能為孩子養成習慣說「好!」的終身觀念和經驗打下基礎。
[親子天下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