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周五大學登記分發入學放榜,籌畫多年的一一一考招新制,終於完整走過第一年。有關考招的配套措施,如期程延後、考科調整、素養命題、分科測驗採級分制或提高學習歷程檔案分數占分比等,是否真能達成當初所設定的目標,有待檢驗。

 

日前教育部已經著手分梯辦理座談會聽取各界意見,台灣青年民主協會、一○八課綱倡議計畫等學生團體,也辦理論壇進行對話。會中教師團體、家長團體、專家學者、學生代表或行政機關意見紛歧,甚或對立,難有共識。長期於教育現場工作者,咸認為考招新制至少有「三失」亟待正視。

 

首先是「失溫」的學習歷程檔案(P1)。學習歷程檔案應是這次改革中影響層面最廣的一項制度,雖說這是過去備審資料的2.0版,然實施過程卻始終處於新聞風暴中,多次修正(改)措施、辦法與說法,亦難提升信任感。隨著今年大學申請入學結果出爐,通過一階者多認為此分數(P1)難成關鍵因素,而未過一階者,耗費兩年半的成果效益幾近於零,顯見其CP值甚低(性價比不高),更有「超額比序化」的趨勢(會考成績、學測分數X+P2才是王道),間接使高中生失去對學習歷程檔案的熱情。如不改善,持續失溫的結果,將使此一制度逐漸形式化或只剩下儀式感。

 

其次是「失準」的評鑑工具。理想的測驗是能評定各能力等級的考生,而非只為某些學校服務。今年數A(甲)超難,被批評只在為頂尖大學篩選學生。結果是明星高中明顯獲益,社區高中則受到打擊。多年來,學科能力測驗、指定科目考試或分科測驗的難易度,就如打擺子,忽高忽低,又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加上「素養題目」尚未成熟,導致測驗的信效度與鑑別度欠佳,令人失望。測驗工具如能準確且適切區辨所有考生的能力區位,則在選才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大學或學生進入志願誤區,導致休(退)學或重考率增加;育才方面,也能穩定教學策略,提升學習動機與成效。

 

最後是「失衡」的考試設計。考招期程延後、調整考試科目(分科測驗不考國文、英文與數乙)與分科測驗級分制,本是希望能紓解升學壓力、引導學生完整學習。實施的結果反倒造成一試定終身(國英數B考不好,得明年再來)的巨大壓力,和分階段擇定考科的偏食現象,也就是學測只要拚好國英數(B)、分科測驗拚滿登分採計科目或分數,就能上理想校系。如此一來,學測原本所要進行基本學科知能的監控功能逐步喪失,亦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指定科目考試。設計不良導致學習失衡,早有預警,卻仍一意孤行或消極應對。盡速亡羊補牢,方為正道。

 

考招新制首次上路,缺失在所難免。失溫、失準或失衡的現象,都還來得及補救,只要能「禮失求諸野」,不再於同溫層找答案,罅隙就不會成大洞,終致無法彌補,亦能免除失信、失能與失政的危機。

 

[聯合報 王延煌/高中校長(彰化市) 2022.08.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老師 的頭像
    陳老師

    黑腳丫踩泥巴-文韻工坊

    陳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