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商周出版

認為人脈需要去「開啟」,和每一個人握手、捕捉到每一個靈魂,這是我們認為外向人很擅長的事,而內向人則不盡然。

 

但說到建立關係,內向人其實可能還比較吃香。想要簡單認識人,你不必改變你的本性,或是捏造一個感覺很假的個性。

 

我們先花點時間來複習一下「內向」到底是什麼意思。在一九二○年代,瑞士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發展出他的人格類型理論,提出「每一個人似乎是透過外傾世界(extraversion)或內傾世界(introversion)而得到更多能量。」就在最近,都市字典網站(Urban Dictionary)根基於此一概念延伸:「不同於一般的看法,並非所有內向人都很害羞。有些人可能有精彩的社交生活,熱愛與朋友聊天,但結束後需要獨處的時間以便『充電』。」

 

「充電」就是重點。

 

如榮格的觀察,外向人通常從人群裡獲得能量—派對、遊戲、音樂會,從一個聚會再到下一個聚會。我們這些在光譜上另一端的人,則需要安靜的時間好去重新組織、思考、計畫以及想像。

 

我很確定,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會在心裡計算還要多久時間才能離開人群。無論我參與團體活動的時光有多美妙,我還是很期待能快點回家。

 

另一個內向人的特徵是「安靜時的自在能力」,這一點通常為他人誤解。

 

身為一個深思熟慮又會自省的青少年,我的目標是要觀察並偷聽大人交談。當我父母在家請客,我對他們的竊竊私語很感興趣,推測他們知道朋友們所遇上(沒有說出)的麻煩。當然檯面上什麼都沒說,我因此了解,比起禮貌的同伴,人類察言觀色比同伴所透露出來所得的資訊還要深刻。我開始覺得自己像是人類學家,以抽離的眼光觀察團體的外來人,從未真正加入其中。

 

我深信所有這些特質,似乎是內向人所擁有—感覺像外來者、觀察者,對其他人的故事和狀況好奇—告訴我如何在人生裡前進。誠如一份學術研究所述,在團體裡的沉默內向人,參與度其實可能很高,因為他們會吸收別人所說的話,仔細思考並等待機會發言。

 

我認為這種去觀察並且評估的能力,是我部分最棒的資產,或許也是你最佳的資產。

 

不論你是害羞、謙虛、不愛出鋒頭、沒安全感、或是單純討厭建立人脈,我都鼓勵各位好好發揮你的個人風格,以便建立自己的智囊團—就從你現在所在的位置開始。

 

我長期持有的論點是,內向人(以及其他謙遜低調的人)很適合建立強而有力的人脈,因為我們擁有某些共通的特質,例如:

 

•我們擅長聆聽。當我與人初次認識,我會玩一個遊戲,讓對方先開口說話。比起我,他們說了更多有關自己的事。這或許聽來冷淡,但卻給了我時間去打量對方、評估我信任他們的能力。假如我感覺不錯,那麼我就會敞開一些。這是一個重要戰術:先問問題。必須學著釐清,當對方跟你說話時,你想投入多少。使用你的聆聽技巧,比加入談話來得更重要。一旦聆聽,對於要說什麼、說多少,你就有所選擇。

 

•我們是敏銳的觀察者。雖然感覺像外人或許看似活在象牙塔,但你並沒有占去全數的社交空間(我們某些外向朋友卻不然),這項特質可以讓其他人可以在你專心聆聽時,對你坦承以對。

 

我有一個觀察他人的習慣—與別人面對面時,或在地鐵上看著坐在對面的乘客,我能對他們做出什麼推論?誰看起來很神經質,誰又從容自若、憤怒,又或是很沮喪?他們為什麼如此?當我見過某個人,我通常能記住幾個有關對方的特徵,像是對方的興趣、來歷或個人風格、母校之類的,這些都有助於我與現在的他們拉近距離。這種技能有助於和某人建立關係。你能夠換位思考,令對方放鬆,也有助於建立有意義的會面。

 

•我們是好奇寶寶。你感覺自己像局外人,認定其他人都用你不拿手的方法探索生命,像是與別人建立關係、找機會、找方向。敏銳的觀察者很容易活用這些觀察。我小時候是個安靜的孩子,我總是好奇其他人如何探索世界,尤其是他們似乎融入其中,而我不覺得自己有。在成人世界裡,這算是好事一樁。你知道,其實只有極少數的人感到自己適得其所。

 

聆聽、觀察、好奇心旺盛,這些都是與人建立關係的利器。重點是,這當中沒有任何一項能力需要你成為全場焦點。當然,這不表示你的職涯就不成功。

 

超過二十年來,茱蒂.韋特在紐約開設她自己的獵人頭公司,為其他公司尋找創意領導人才。

 

假如你認為獵人頭業務一定要非常外向才能成功,那你看看茱蒂吧!她自認是內向人。

 

她自認是個「溫和的說客」,都是出於必要而去與人交涉。專業上打的是持久賽,獵人頭公司及招募公司必須不斷認識新人,為了未來客戶需要,也得好好經營這些人脈。她有意把公司維持在小而美的規模,這樣才能用她的跨國人脈關係達到對目標人物的高觸及率。

 

茱蒂是位視覺設計師,把她的設計工具變成一種新的「人的媒介」,造就了韋特公司「成為人與對話的故事」。

 

她透過專屬的客製化資料庫去追蹤談話,這個資料庫遠早於LinkedIn或Salesforce這類網站就已建立,裡面儲存了她所見過上千位人士的資料。為了一個機會,在幾年後去追蹤她只見過一次的人,對她來說並不足為奇。

 

我一想到茱蒂,就想起有些人的工作與我說過的特質相符:具有好奇心、觀察力和聆聽力。

 

她形容,這種把「人」與「工作職位」配對的過程,很像是一種「策略性直覺」,一種抓住內在與外在的校準感覺,這是內向人很擅長的事。

 

我在這裡坦承,我有某種偏見:大多數人都有過的慾望、祕密和憂心,我認為內向人更為習慣。這讓我們更易理解他人,往好的方向發展。

 

對於誰是這個空缺的最佳人選,這種認知令我們的思考更圓融也更聰明;誰最能對你的履歷表提出建言;誰是執行你遺囑的正確人選;哪個朋友最適合一起去欣賞最新的動作片或一塊上廉價酒吧;誰是幫你發想餐車夢的最棒點子王……以及上千種事情,正是這種認知,使得你的思考更廣範。

 

透過朋友推薦或是之前的經驗,你已經知道你想找哪些人。幫你在整個職涯發展、以及這一輩子所做的許多決定,這一大批更廣泛的聯絡人,你把同樣技巧用在他們身上也很管用。

 

內向性與觀察的結合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禮物:打量人的藝術。

 

我們可以很快感覺到一個人的性格。他們是不是黏人、白目、吹牛、緊張?他們是不是令你感到平靜、好奇或心情好?

 

感覺到這樣的特質,表示你很清楚要問什麼問題,或是準備從你遇到的人身上有何收穫,而這就是你繼續建立人脈的實用技巧。

 

[工商時報 2020.09.2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