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跨國旅行成為一個極度擾人的負擔。遠距會議當然可以有效解決許多溝通上的需要,但部分商務活動還是需要實體互動才能完成,跨國旅行必須經歷麻煩的上機前檢疫、獲取證明,到達目的地後再次進行篩檢、隔離,完成任務後再次檢疫,回國後再隔離二周,過程勞民傷財,令人精疲力竭。

 

經濟學認為有「需求」就會有「供給」,日前已有部分國家嘗試發展所謂「旅行泡泡(travel bubble)」,或是建立旅遊走廊、旅遊經濟圈,即在疫情期間,一些關係緊密且相互信任的經濟體間,建立相互承認的檢疫機制,提供豁免重複檢疫的航空往來機制。處在同一個泡泡內的經濟體,透過彼此保證健康安全,可以維持較為正常的人員往來,但對泡泡外則仍舊維持嚴格的隔離措施。

 

在這波疫情之下,全球第一個發展旅行泡泡的是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特維亞和立陶宛);紐西蘭和澳大利亞之間也規劃出單向的旅行泡泡。香港和新加坡則在10月中旬完成了旅行泡泡的原則性協議,未來數周即可完成布建並上路。

 

這些旅行泡泡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削減那些必須跨國旅行者因疫情衍生的交易成本,也為了維持和跨境旅行相關的經濟活動,避免因疫情而窒息得太嚴重。根據統計,各國為了控制疫情,嚴格控管跨境旅遊,從今年4月以來,航空業的航班已比去年雪崩式大跌了八成。

 

發展中的旅行泡泡涵蓋經濟體範圍愈大,當然效果愈好,但因涉及地理位置的接近度、檢疫措施的相互信賴、經濟上的互補程度,並不容易促成。而且,疫情瞬息萬變,可能讓泡泡隨時破裂。例如,波羅的海三國間的泡泡已因疫情惡化而暫停;紐澳之間的泡泡也因疫情變化,從今年5月延後到9月實施,而且變成紐西蘭對澳洲單向執行;泰國原想和日本、韓國建立泡泡,卻因疫情惡化而暫緩。另外,帛琉原來有意和台灣建立泡泡,方便該國民眾赴台就醫,但台灣近來又被鄰國檢出疑似陽性個案,加上帛琉面臨大選,故而暫時觀望。

 

這些只能涵蓋少數地區的泡泡,效果實在有限。若能建立大規模的國際性泡泡,成效才會顯著,而且有助於為建立者提供巨大商機。因此,世界經濟論壇(WEF)和瑞士非營利組織「共有計畫基金(Commons Project Foundation)」合作的共同通行證計畫(CommonPass),即將推出全球通用的「新冠肺炎通行證」。

 

在這項計畫中,只要旅客在認可的醫療機構檢疫,以網路上傳相關資料,即可取得通行證,搭機到參與這項計畫的各國後不須再檢疫和隔離。聯合與國泰航空已經開始在紐約、倫敦、新加坡和香港四大旅行樞紐測試這個數位健康通行證;如果成功的話,將成為當前旅遊業、航空業及工作上急需跨國旅行者的救星。

 

更者,不論是旅行泡泡或新冠肺炎通行證,都涉及了「標準」的妥善制定和有效執行的能力;有能力完成這些工作且受到國際肯定的國家或機構,就能發展出「建立標準」的計畫。若計畫規模夠大,甚至可以逐步發展出內容複雜、規模龐大的產業。例如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供各種產業品質或流程標準,衍生了龐大的增值,獲利極大;台灣許多大學商學院為了國際招生,多會申請美國商學院認證(AACSB),申請認證衍生的相關費用都在新台幣百萬元以上,可以想像認證收入相當豐厚。

 

由於產業發展的程度少有領先全球者,加上相對複雜的國際關係,台灣若要發展出全球性或區域性的產業標準,可能還有一段長路要走。但各行各業、特別是電子業,都應重視「建立標準」的重要性與相關利益,甚至從危機中找到商機。

 

[經濟日報社論 2020.10.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老師 的頭像
    陳老師

    黑腳丫踩泥巴-文韻工坊

    陳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