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現今物資氾濫的西化社會中,大多數的人都誤解了「斷捨離」的奧義。

 

斷捨離私塾的王艾岳一直自我期許能夠盡一己之力,引發學習中華文化的興趣。日本人也為保留漢字不遺餘力,因為這些文字裡面,隱藏了悠久的文化歷史。

 

 

重新詮釋斷捨離

斷(判斷):判斷要不要拿進物品

捨(選擇):選擇要不要留下物品

離(俯瞰力):透過反覆的斷和捨,最後達到離的境界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早在2500多年前的老子《道德經》中,老子就告訴我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人生哲理。「為道日損」,損的是不適用於現在的價值觀。日本的山下英子女士用「斷捨離」提醒忘本的我們,「一陰一陽之謂道」,千百年來,我們注重看得見的有形物,卻忘了「物」背後帶給我們無形的智慧。

 

價值觀雖然藏在潛意識裡,卻都呈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上。每個人每天約有八萬個念頭,但99%都是過去曾經想過的。這些想法,就等同於家中的物品。無用的物品佔了家裡的空間;就像頭腦被不適用的價值觀所佔據,靈感無法顯現。當心情鬱悶,心裡缺乏空間時,實際的現實環境也沒有空間,事情難有轉圜的餘地。

 

每一個物品都帶著想法與價值觀。捨不得放掉,是因為這些價值觀的附著。透過實際放下閒置的有形物,不適用的、無形的價值觀也能隨之捨去。面對自己所擁有的物品,除了可以檢視自己的價值觀,更能準確地認識自己,提升自我。無論是靈修、靜心或自我成長,如果同時能落實在生活中,減法哲學就有加法人生。

 

透過捨棄多餘的人事物,我們提高了對人事物的感受力。打開五感後,將人事物看得更加清楚。斷捨離常被誤會,以為所有多餘的人事物都必須切斷關係。但「斷」與「捨」並不是斷絕,而是「判斷」、「選擇」該如何與人事物相處,把關係提升,而得到適當且良好的互動品質。

 

[獨立評論王艾岳 2019.06.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