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我,如果跟別人說:「當初開始打籃球,是因為我媽逼著去打的。」應該沒有人會相信吧!
那時候是國小六年級上學期末的寒假,媽媽幫我報名中原大學舉辦的籃球營。她很開心的把這件事情告訴我,我卻感到鬱悶狐疑。因為那時候的我根本不喜歡打藍球,而且對籃球一點興趣都沒有。為什麼都不先跟我商量、溝通一下呢?
籃球營的第一天,我拖著沉重的雙腳,心不甘情不願地走上要上籃球的體育館。當時的我心情非常差,只想趕快上完結束就回家。並一直想著:為什麼我要來這裡啊?我根本就不想打球啊……。因此我很努力的「打」球,發洩怨念。
到了第二天,我還是心情不佳的來到了籃球場館。走起路來拖拖拉拉,雙腳像灌了水泥似的,重到只能在地上蹣跚挪移。一樣的熱身,一樣的口令,一樣的動作……,我只能將腦袋放空,假裝自己「不在」,逃避這些既不喜歡,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直到第四天,我迎來一個特別的時刻──三對三。比賽的過程中,我和組員們從原本的彼此不熟悉,變成有默契,進而轉變為流暢,甚至帶來了「關鍵一擊」──我上演了「三分絕殺」。場邊一片掌聲和尖叫,我覺得心裡從來沒有這麼爽快過!
我發現,一旦我放下對它的成見,不再抱怨,認真的投入學習,其實籃球真的還不錯,因為那場比賽就是最好的證明。接下來,我的腳步輕快多了,臉上的表情和緩多了,也更願意投入、練習了。
從陌生熟悉,對我而言,就是從不甘願到樂在其中,這不只讓身體健康,更有了成就感。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