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一家人,所以當然要在一起。」
「像這樣的小事,如果是一家人的話,應該自然會理解。」
「反正是家人,幫我做事是理所當然的。」
即使沒有特別意識到,但應該有很多人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吧。也因此,家人之間的牽絆、肉眼看不見的關係很強。
所謂家庭的存在,是重要的依靠。
可是,正因為如此,很容易就過度依賴。
一起生活後,由於舒適與習慣,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忘了該尊重家人。
自己與對方的界線變得模糊,固然是因為彼此親近的喜悅,但也不完全是件好事。
「幫我做事是應該的。」如果你的家人中,有人抱持著這樣的態度,一直依賴你、占便宜、全面地仰賴你,這樣的關係會漸漸變成重擔。
「因為是我太太,幫我準備餐點又或是洗衣服,都是應該的。」
「既然是我先生,理所當然要工作、把賺來的薪水交給我。」
「小孩子就應該要聽爸媽的話。」
每一天每一天,都要接受這種即使沒說卻「理所當然的要求」,任誰都會受不了。
當然,因為是一家人,所以有親子間的親情、伴侶間的愛情。「既然關心我,就應該要幫我」,也有很多人自己一廂情願地這麼想。
但是,人與人之間,並不只是感情,互相尊重也很重要。
彼此要將對方視為獨立的個人來尊重,互相扶持讓對方自立,這種設想有時候比愛更重要。
例如,為了孩子什麼事都幫他做,結果對方變成「如果父母不在,就什麼事都不會」的人,那就不是愛,而是妨礙子女成長的行為。
一開始「孩子的事,不能全幫他做」的壓力,對父母來說是很大的負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論什麼事都要插嘴、都想支配」的父母本身,對孩子也是種重擔。
儘管出發點是愛,這樣的關係對雙方來說都很不幸。不只親子關係,配偶之間或兄弟姐妹之間也一樣。
與個人好惡無關,而是尊重家庭成員裏的每一個人。
即使有血緣關係,或是結婚多年的配偶,或是自己的小孩,必須體認到對方有自己的世界。
不管自己有多愛、關係有多親,如果彼此保有「不可擅入的空間」,就能夠了解對方。
我一直相信,以這樣的前提建立的信賴關係,會成為家庭的支柱。
不論工作或交友,在外面的世界絕不會有人一直擔任默默追隨的「母親」的角色。所以,如果把非常親近的家人,想成最小單位的社會,會如何呢?
如果把家庭想成小型社會,就能消除「因為是家人,所以應該幫我做這個、做那個」的依賴。如果把對方當成「個人」尊重,即使是一家人,在請對方幫忙的時候,就不會忘了感謝的心情。
像這樣,在一家人之間建立起了「不忘互相尊重的規則」,我相信也會成為出社會前的良好訓練吧。
所謂家庭的規則,聽起來好像很嚴格,有些人說不定會覺得有點奇怪。「又不是公司,說什麼規則?這樣很見外。」應該也有人會這麼想吧。
但是,即使是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家人,也沒理由整天在一起吧。在許多家庭中,母親會成為溝通的中心。即使母親與小孩、母親與父親個別有「相處的時間」,但也很少會全家人聚在一起、密切談話。
小孩還小的時候,家裏有很多活動,但隨著成長,自然而然就會演變成「雖然都在家裏,大家卻不會一直待在一起」的情況。
也因為這樣的緣故,「來吧,我們全家人聚一下」反而變得不自然。
小孩有小孩的世界,父母有父母的世界,說不定各自的生活方式已經不同,個人的好惡、對於什麼感到自在已出現差別,「因為是家人,所以大家都一樣」是不可能的事。
跟太太、女兒是三人家庭,但是隨著女兒漸漸成長,我現在覺得要勉強增加家人相處的時間已經很難,也因此我認為家規很重要。
「家人本來就要一直在一起,每天都要相處一定的時間,所以就算沒說什麼,對方也會明白。」這種「家庭的幻想」,請儘快捨棄。
「就算見面的時間很少,也要互敬互愛,一起建立信任關係。」
對於家庭的意識只要像這樣轉變過來,就知道家規多有效、多重要。
我家的家規,首先就是打招呼。
「不論有多累,就算身體不舒服,遇到討厭的事而覺得煩躁,也要好好打招呼。」
打招呼在生活中具有讓心情平靜的神奇效果,既然這麼好,我並不希望因為一家人太熟就忽略了。
「自己不喜歡怎樣被對待,就絕對不應施加在別人身上。自己的事要自己處理。」
這是家規的第二條。在體貼對方的同時,也能防止給任何一位家人增加太大的負擔,或是必須勉強忍耐。
有些人會把「為家人忍耐」這樣的想法當成某種美學歌頌。但是,犧牲一個人換取全體的幸福,不論在家庭或公司都是不可能的事。
想讓別人幸福的方法,首先就是要讓自己幸福。
我想讓家裏每一個「個人」都得到幸福,最終全家人也都能變得幸福。
[ 講義雜誌 2017.11.30]